怀化姑娘何艳珺的“双奥”故事:用细节为媒体服务

2022-03-21 17:37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点击全屏观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还是一名在校研究生的何艳珺服务于老山自行车场馆群。时隔14年,冬奥圣火再度点亮北京夜空,成就了奥林匹克史上首个“双奥之城”。何艳珺也以场馆媒体中心处副处长的身份再度与奥运邂逅,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双奥人”。

  这个土生土长的怀化姑娘,在两次服务奥运的过程中,不断成就着更好的自己。

  初次相遇 激动与骄傲

  1996年,何艳珺从怀化三中毕业考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从此离开了生活17年的家乡,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逐梦之旅。2006年,已经参加工作6年的何艳珺选择继续进修,当时正值中国人民大学招录奥运新闻专业研究生,带着对奥运的憧憬,何艳珺报考了这个专业。奥运新闻专业为三年制,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后,2007年,何艳珺被分配到媒体运行部场馆媒体中心处,担任老山自行车场馆群媒体中心新闻运行副经理。

何艳珺(右)2008年在老山自行车场馆看台上工作

  “媒体运行主要是为中外媒体提供良好的环境,前期做规划、运行设计,赛时提供软硬件条件。”何艳珺介绍,“场馆媒体中心有各种物资条件,也包括网络办公环境,让媒体记者能通过我们提供的环境进行更好的工作,从而能把赛事最及时地传递给世界。”

  媒体运行工作时间跨度长、内容庞杂、重细节,这也对何艳珺的个人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何艳珺还记得,在搭建山地自行车场馆的媒体中心时,她一个星期走坏了三双鞋。

  “山地自行车赛道有10多公里,场馆在一个山上,而且由于比赛难度的需要,工作人员会在赛道设置各种障碍,比如挖陷阱,放置一些很大的石头,有些小道只能一个人通行等等,这些国际自行车联盟都会去实地踏勘。然后运动员要在里面比赛,转播商要在周围拍摄,我们还要在旁边搭建临时设施,比如说挖壕沟或者是搭脚手架,让记者能顺利摄影,同时还要划定一定的站席区让记者能够观看比赛。”何艳珺回忆道。

  那段时间,工作人员在整个赛道周围进行了无数次的踏勘,一方面要让场地达到国际自行车联盟规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是要为记者争取到最好的位置和工作条件。

  每天十几公里的山路,何艳珺一个星期走坏了三双鞋,“基本上走一两天一双鞋就全开口了,就得换一双。”

  有时候忙起来,二十几个小时连轴转也是常态。

  “记者的工作时间是比赛前三小时到比赛后三小时,我们场馆媒体运行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比前三小时更早,因为我们还要提前做准备。”何艳珺介绍,“所以我们一般是比赛前四小时到后四小时都要在场馆内,有些比赛时间长的,经常会比赛到凌晨,所以整个工作时间比较长。”

  尽管有汗水有艰辛,但对何艳珺来说,能够服务奥运是一件非常幸福与自豪的事情。

  “当时那一年多的时间,我的整个工作状态都是特别开心特别激动的,我们老山自行车场馆整个团队,前前后后大概一千人的样子,大家相处也特别和谐愉快,因为大家的目标都是单纯一致的,就是希望把咱们中国的第一次奥运会举办好。”何艳珺说。

  再度邂逅 压力与责任

  2015年,当得知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何艳珺最大的梦想便是能够再度服务于奥运。因为有服务奥运的经历,2019年,正在石景山区住建委工作的何艳珺被选调到了北京冬奥组委,担任媒体运行部场馆媒体中心处副处长。

何艳珺(右)在五棵松冰球馆指导新闻运行工作

  “2008年的时候我只工作了一年多,那时候前期的规划设计已经有人做好了,我去的话主要把这些设计落地就可以了,这次我是2019年就过来了,一共是三年半的时间。前期主要做的是设计,我们就是先把20多个场馆都通用的东西全部做出来,然后再细化到每个场馆不同的地方。”何艳珺介绍。

  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经历,让何艳珺意识到,要想为媒体提供最好的服务,就必须灵活掌握每个步骤,提前考虑各种细节。

  她说道:“冬奥同夏奥不一样,夏季奥运会决赛之后是直接颁奖,冬奥会叫作颁花,最终会让所有的获奖运动员去颁奖广场,是这样一个程序。先经过颁花,再走混合区,因为运动员流线是这样的,运动员比完赛颁完奖,然后再经过混合区接受采访。包括冬奥我们是一个闭环管理,如何在疫情防控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让每一个记者都能顺利采访到,完成自己的工作。各种细节和步骤流程都必须考虑到,如果事先没有想到,现场大家又都很紧张,假如又没有什么经验,很容易出现纰漏。”

何艳珺在首钢大跳台场馆指导混合区运行工作

  相较于2008年的激动与兴奋,这一次何艳珺感受到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除了前期的设计,后续场馆的监管与运行,与各个其他部门的资源协调,包括志愿者的培训等等,都需要兼顾到。

  “我们所有的工作包括细节的定制,就是为了以运动员为中心,然后通过记者的报道和传播把运动员身上的这种精神和风貌传递给世界,所以一定要做好。”何艳珺说。

  双奥之间,时空流转,从初次相遇到再度邂逅,对何艳珺而言,不变的是能够服务于奥运的自豪感与幸福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岁月的年轮滚滚向前,而这份经历也已化成了最宝贵的财富,沉淀在何艳珺的生命记忆里。

扫描二维码 体验全景新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带你全景探访现场。点击链接进入:中国经济网VR频道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1025378  投稿邮箱:vr@ce.cn

【责任编辑:李卓】

今日热播
  • “飞临”探秘冬奥场馆:邀您共赴线上冰雪之旅

  • “飞临”探秘冬奥场馆:“雪飞天”赛道换新装【全景新闻】

  • 【幸福花开新边疆】在家门口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

  • 【幸福花开新边疆】航拍乌兰毛都草原 看骏马奔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