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乌兰浩特8月1日讯(记者 董家朋 实习生 徐梁师 徐华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三合村坐落于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河汇合处,原名“三河屯”。解放后,“三河屯”改名为“三合村”,“三”指三条河流交汇,“合”象征各民族团结合作。这里各民族群众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形成“汉族、蒙古族、朝鲜族一家亲,共建文明富裕村”的良好局面。
乌兰浩特市三合村 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家朋/摄
三合村大力发展大米产业,兴安盟草原三河大米加工厂发展势头强劲,现有签约农户1015户,拥有有机水稻种植基地1500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6000亩、工厂化育苗基地50000平方米、订单基地15000亩,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厂内设立的1152平方米的兴安盟大米故事馆是产业文化的窗口,由“种植与加工”“生态与科技”“民俗与文化”三部分组成,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兴安盟大米的种植历史、生态优势及科技创新成果。步入大米故事馆,如同穿越稻浪的奇妙旅程,游客在此不仅能够了解大米种植加工全过程,同时还能感受稻米文化的深厚内涵。
乌兰浩特市三合村 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家朋/摄
此外,三合村依托自身优势,投资6270万元实施民俗风情步行街项目。该项目打造“一心一环、两轴一带”观光路线,以文化广场为核心,有南北走向600米民俗文化步行街轴线和东西走向800米生态观光农业轴线,配套建设1800米步行街出行环路,还打造了以滨水休闲、亲子体验为主的沿阿木古郎河观光带,形成集吃、住、游、娱、学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助力特色村寨建设。
扫描二维码 体验全景新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带你全景探访现场。点击链接进入:中国经济网VR频道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1025297 投稿邮箱:v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