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鄂尔多斯9月2日讯(记者 董家朋 实习生 康宇新)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的双重背景下,鄂尔多斯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正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为全国能源产业转型提供关键支撑。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成为内蒙古实验室的新型研发机构,自2023年8月获批建设以来,实验室始终聚焦现代能源与煤化工领域,着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书写着“北疆答卷”。
鄂尔多斯实验室外景 鄂尔多斯实验室供图
据了解,实验室在2024年4月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自治区首个获此资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及自治区能源产业转型需要,重点布局先进煤化工、绿色能源、工业热储能、纳米新材料四大方向,通过整合清华大学优质资源与鄂尔多斯产业优势,构建起“基础研究-工程放大-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团队建设是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清华大学等顶尖院校合作,实验室已形成170余人规模的科研队伍,其中硕博占比90%,双一流院校人员占比60%,包含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人才共9人。值得关注的是,由魏飞、骞伟中团队领衔的专家组,正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按照规划,三年内团队规模将扩至300人,为持续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专家团队合影 鄂尔多斯实验室供图
其中,实验室在绿色航煤技术的研究成果突破尤为引人注目。针对航空航运碳减排难题,实验室联合清华团队提出“生物质加氢”与“二氧化碳直接利用”双路径方案:该技术凭借碳氢最佳匹配、流程短的优势备受全球关注。其路线在捕集二氧化碳的同时,可一步将其高效转化为含80%以上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产品,更加符合我国的碳中和路线。该技术所用二氧化碳原料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或空气捕获,供给几乎无上限;而我国风电、光伏装机量、发电量高居全球第一,通过成熟的电解水工艺即可制取足够绿氢,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原料依赖性强、能耗高的问题。目前,实验室正与中国民航合作推进技术落地,力争形成全球碳减排“中国方案”。
“生物质加氢”与“二氧化碳直接利用”双路径方案示意图 鄂尔多斯实验室供图
从百吨级装置的稳定运行到万吨级项目的加速落地,鄂尔多斯实验室正以“绿色航煤”为支点,撬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杠杆”。目前,实验室与中国民航的技术合作已进入实质阶段,双方正围绕适航认证、商业化路径展开深度协作。这场以“废弃物资源化+二氧化碳转化”为核心的变革,不仅将重构航空燃料产业链,更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减排标准体系。当实验室的绿色航煤技术搭载中国航班翱翔蓝天时,这不仅是内蒙古从“能源大省”向“创新强省”跨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以科技自立自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生动实践——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绿色长征中,鄂尔多斯实验室正用绿色能源的创新火种,点亮能源革命的星辰大海。
扫描二维码 体验全景新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带你全景探访现场。点击链接进入:中国经济网VR频道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1025297 投稿邮箱:vr@ce.cn
【责任编辑: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