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鄂尔多斯8月24日讯(记者 宋雅静 实习生 康宇新 张鹏宇 张子麒)在库布其沙漠的瀚海深处,一道蓝色“长城”破壁而出——光伏板如鳞次栉比的铠甲,锁住流沙的同时,源源不断输出清洁电力。
这便是达拉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鲜活图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六个工程”之一,这里以“光伏长城”为笔,在沙与绿的交响中,写下生态与能源共荣的答卷。
二十余载治沙路,让这片土地旧貌换新颜。从2000年林草植被覆盖率仅17%,到如今58.4%的浓荫蔽日;从库布其沙漠61%的治理率,到如今79.5%的绿意盎然,282万亩林地(含153万亩残次林)与456万亩草地相拥成毯,昔日“沙进人退”的困境,早已化作“绿进沙退”的胜景。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家朋/摄
这蜕变的密码,藏在“三级递进”的治理智慧里:从人工播绿到项目施治,再到产业兴沙,让治沙从“负重前行”变为“活力迸发”。
沿着库布其沙漠的脉络,“光伏长城”正舒展身姿。这条规划总长133公里、平均宽25公里的巨型工程,以2700万千瓦装机容量为骨架,既肩负着板下84万亩、异地128万亩的治沙使命,更要让黄沙地长出“绿色能源”。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家朋/摄
目前,全旗已建成新能源装机302万千瓦(光伏268万千瓦、风电34万千瓦),10万亩沙漠因光伏板的庇佑披上“青纱”;待1652万千瓦已批复装机(光伏1206万千瓦、风电446万千瓦)落子,还将新增54万亩绿装,让沙海底色持续焕新。
南部干旱硬梁区的蓝图同样动人:250万亩土地上,1000万千瓦“风光同场”项目将铺开画卷,80万亩生态治理(含异地)让干梁披上绿衣。按规划,到2030年,37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将与292万亩治理面积交相辉映,让沙区彻底蜕变为“风吹草低见光伏”的生态能源高地。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家朋/摄
“光伏长城”中段,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早已锋芒初露。作为国家第三批奖励激励基地,100万千瓦装机每年送出20亿度“绿电”,相当于省下68万吨标煤、减排165万吨二氧化碳。更妙的是板下的“立体农业”:紫穗槐摇曳生姿,黄芩、黄芪破土而出,“光伏+生态+农林+旅游”的模式,已让5万亩沙地重焕生机,实现“一块面板,两层收益”。
不远处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正续写着绿色传奇。这个总规模1200万千瓦的国家级项目(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400万千瓦煤电),自2022年开工以来,先导工程一期已并网发电,二期100万千瓦光伏计划2024年底建成。
全部投产后,不仅每年输送海量清洁能源,更将为24万亩沙漠披上“青纱”,让“黄沙漫天”真正变为“绿意盎然”。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家朋/摄
从林草水利项目夯实根基,到新能源企业主力攻坚,再到“党建引领 统治共富”带动农牧民全员参与,达拉特旗织就了一张多元共治的网络。在这里,光伏板与沙生植物共舞,绿电收益反哺生态投入,草木葱茏里藏着产业兴旺的密码。
当“光伏长城”在沙海中不断延伸,达拉特旗正用实践证明:生态的春天与发展的新机,可以在同一片荒漠上生长。
扫描二维码 体验全景新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带你全景探访现场。点击链接进入:中国经济网VR频道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1025297 投稿邮箱:vr@ce.cn
【责任编辑: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