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鄂尔多斯8月28日讯(记者 董家朋 实习生 康宇新 张子麒)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作物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广泛种植。在传统认知中,玉米芯往往被视为“烧火做饭”的燃料或被废弃在田地,但在内蒙古心连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玉米芯正经历着神奇的蜕变,通过生物质转化技术被加工成工业原料——糠醛。
坐落于鄂尔多斯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的内蒙古心连心生物质高效循环利用清洁生产项目,总投资4亿元,占地276.9亩。项目以农林废弃物玉米芯为原料,每年可在周围200公里范围内收储25万吨玉米芯,25万吨玉米芯从乡间运到工厂,为种植户及收购、装卸、拉运、筛选等环节的农户实现每年增收8000万元到1亿元。
内蒙古心连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区 内蒙古心连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玉米芯转化为广泛应用于铸造、医药中间体、石油提炼等领域的糠醛。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非粮生物基产品,糠醛的生产开启了循环经济新模式:糠醛制取后的固体废物糠醛渣经生物质锅炉燃烧处理,形成“醛、电、热绿色循环”的经营模式,既将所产出蒸汽转化成为绿色电力,又将其余热作为热源用于生产,锅炉排放的富含钾元素的草木灰,还可作为钾肥原料回馈农业。
糠醛原材料玉米芯存放在厂区 内蒙古心连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项目配套建设的2台35t/h中温次高压循环流化床生物质锅炉和1台5MW向心式透平膨胀发电机组,具有热效率高、蒸汽品质优、污染物排放低的特点。经处理后的烟气可达超低排放标准,年减少标准煤使用量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相较于传统糠醛生产企业,该项目实现了废水、废气全收集处理,基本达成生物质循环利用零污染目标。
糠醛生产系统 中国经济网 康宇新/摄
内蒙古心连心项目的实践,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新样本。通过构建“玉米芯——糠醛——钾肥”的闭环产业链,项目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更建立起年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节约标准煤6.6万吨的生态账本。这种“吃干榨净”的循环模式,正在重塑传统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个大型糠醛储罐矗立在厂区内 中国经济网 康宇新/摄
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玉米芯的蜕变之路印证着循环经济正在催生产业革命。当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节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答案便已跃然纸上,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视化方案。
扫描二维码 体验全景新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带你全景探访现场。点击链接进入:中国经济网VR频道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1025297 投稿邮箱:vr@ce.cn
【责任编辑:李卓】